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股票名称: | 股票代码: | 分享时间:2017-04-05 10:33:44 |
研报栏目: 宏观经济 | 研报类型: ![]() | 研报作者: 任泽平 |
研报出处: 方正证券 | 研报页数: 20 页 | 推荐评级: 无 |
研报大小: 1,140 KB | 分享者: sh****6 | 我要报错 |
导读:作者在2010年所在的研究团队提出“增速换挡”,我们在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提出“经济L型”。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大量的宏微观证据表明,中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的一横,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本文从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行业集中度、资产负债率等供给侧的多维度指标进行交叉检验,探索产能出清及新周期启动的相关进展。本文所探讨的并非是短期库存周期,而是中期产能周期。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摘要:
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中由个人或企业自主行为引发的商业律动,现实中的经济运行由多股商业周期力量叠加而成:60年左右的创新周期、30年左右的住房建筑周期、10年左右的设备投资周期和3年左右的存货周期等。现代经典经济周期理论归纳出了几大典型商业周期:短波的农业周期(又称蛛网周期)揭示农业对价格的生产反馈周期,1年左右;中短波的库存周期(又称基钦周期)揭示工商业部门的存货调整周期,3年左右;中长波的设备投资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揭示产业在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循环投资活动,10年左右;长波的建筑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主要是住房建设活动导致的,30年左右;超长波的创新周期(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是由创新活动的集聚发生所致,60年左右。
产能周期是经济波动中的主周期,长度6-11年。在给定技术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被充分利用后所能达到的最高产出称为产能。宏观经济运行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产能调整活动(设备投资、就业雇佣等),企业扩产能或去产能表明了对未来经济景气的预期。产能调整主要是靠变动资本和劳动力进行。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轮的产能周期,平均每轮周期持续10年左右。本轮周期上升期始于2000-2001年,在2007年中期见顶后开始进入下滑期。但是2008年“四万亿投资计划”使得本轮产能周期被推迟了2-3年。本应该在2013-2014年结束的产能去化周期被推迟到2015-2017年。
新常态、新周期:供给出清,剩者为王,强者恒强——来自多维证据的交叉检验。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经过过去6年的经济衰退和长达54个月的通缩,钢铁、煤炭、水泥、玻璃、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领域大量中小企业退出,行业龙头压缩淘汰过剩产能,市场自发的力量进行产能出清,2016年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政化去产能加速了国企占比高的行业的产能出清。传统行业竞争格局优化,步入剩者为王、强者恒强的时代,我们在2014年预测的“新5%比旧8%好”开始得到验证。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正逐步触底,部分传统行业产能出清实际状况远比统计数据展示的更为充分。
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触底回升。经过2005-2007年的扩张,以及2009年“四万亿”刺激,钢铁、煤炭、水泥、造船、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多个行业陷入严重产能过剩。由于行业的所有权结构以及竞争格局的不同,产能去化的进展存在差异。截止2016年底,煤炭、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触底,降幅逐渐缩窄;化工、水泥、电解铝、石化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则触底回升。2016年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成品油加工以及尿素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4%、67%、75.2%、83.1%、69.1%和44.8%,很明显大部分仍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存在大量僵尸无效产能的占用情况,从而使得数据失真,参见下文分析)。但是从二阶拐点上看,产能利用率在触底、部分行业出现回升。
我们在数据处理时,有一些很重要的发现: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利润集中度大幅高于产能集中度。这些数据之间的背离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大量的微观调研表明,大量无效僵尸产能虽然在册,但已经很难复产。之所以僵尸产能还在册,可能是由于银行不愿意不良率暴露,续贷续命。之所以僵尸产能很难复产,一方面因为银行限贷、环保标准提高、设备重启带来的高额养护费用、招工难、资产负债表修复等原因,另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机器换人、设备更新等建立进入壁垒,而且这些行业普遍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大规模、长流程、专业化的特点,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很高。这些无效或空置产能拉低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这也就意味着,实际产能出清的进展远好于统计数据所展示的情况。
行业集中度大幅上升,利润向龙头企业集中,且利润集中度大幅高于产能集中度。在长期经济衰退和通缩环境下,由于弱势企业退出、强势企业压缩产能、兼并重组等,产能去化将带来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大量无效僵尸产能虽然在册,但已经很难复产,导致行业利润集中度大幅高于产能集中度,甚至有些行业进入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行业龙头通过机器换人、提高环保标准、银行限贷等建立进入壁垒。龙头企业利润率、资产负债表修复和产能利用率远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开始收割胜利果实。
行业龙头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快于行业其它公司。龙头企业的自我修复能力明显更优,从而具备了再出发的能力。但是由于刚刚经历过去产能的漫长冬天,企业对于大规模扩张新产能仍然十分谨慎,仅限于过去被推迟的设备更新升级,产能扩张周期尚处于将来未来的阶段。
来自生产要素的证据:劳动力需求、设备投资和新订单皆回升。中国制造业PMI从业人员分项从2015年12月的47.4一路回升至2017年2月的49.7,很快就将回到扩张区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在2015年底触及2000年后的低点,与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密切相关的家庭服务CPI从2016年2月的低点开始快速上扬,这意味着薪资增速的上升。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的设备更新投资开始回升。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从2016年8月的2.8%回升至2017年2月的4.3%,当月同比更是从2016年6月的-0.4%快速上升至12月的9.6%。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累计同比从2016年9月的1.2%飙升至2017年2月的10.5%。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投资的回暖意味着产能利用率很可能已经处于触底回升区间。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